第三方支付牌照拥有着不可再生的稀缺价值。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中国金融》发表《数字经济下金融监管有效性思考》一文,文章指出金融作为特许行业,必须持牌经营,否则属非法金融活动。文章发布后,迅速引发市场对于金融牌照的关注。
金融牌照,即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是批准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正式文件,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部门分别颁发。在我国,目前需要审批的金融牌照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信托、券商、金融租赁、期货、基金、基金子公司、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牌照、小额贷款、典当12种。也就是说,从事以上12种相关业务均需要获得对应的牌照,金融牌照的价值不言而喻。
除了银行、保险、券商、信托、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同样面临着严格的牌照限制与金融监管。
2010年6月,央行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从事支付业务需要第三方支付牌照,又称《支付业务许可证》,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式进入牌照监管时代。
2011~2015年间,央行分9批共计发放了270张支付牌照。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宣布,坚持总量控制原则,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并注销长期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牌照。
根据监管态度来看,要参与支付行业,就必须要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并且第三方支付牌照近年来获得难度较高,拥有着不可再生的稀缺价值。根据移动支付网公示的支付牌照信息来看,国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近年来持续减少,目前牌照仍在有效期内的企业一共仅有224家,这也意味着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难有新进入者,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在疫情催化以及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下,移动支付市场已经成为一片巨大的蓝海。我国当前年均移动支付规模超过600万亿,2020年日均有74%的用户每天都在使用移动支付,而且用户数量仍在高速增长。移动支付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动了移动电子商务、餐饮外卖、共享出行、O2O等一大批新业态的产生,这些新业态改变了产业结构,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增长动力。
随着数字人民币今年以来在试点地区的全面推广,以及即将在3月落地的条码支付新规对现有支付格局的冲击,移动支付体系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变革。当前第三方支付双寡头垄断的局面或将迎来改变,对于行业内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重塑支付格局。
在此梳理了一份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关联上市公司名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