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拿什么与第三方支付对决?
摘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既然在同一领域发展,其明争暗斗就在所难免。在这场对决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商业银行掌握着明显的主动权。不过,第三方支付在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银行对其打压无异于逆水行舟,想制胜恐怕不易。
据零壹财经报道,5月30日,工商银行推出自助注销快捷支付功能,用户在手机银行APP上可以自助查询以及解除绑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再一次表达了银行业对于第三方支付的明确态度。
为什么银行对于第三方支付有如此明显的敌意?第三方平台支付流程与银行支付到底有何不同?小编根据个人理解,结合银行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流程,形成一组流程图以供参考之用。
支付流程的发展
第一阶段:商业银行结算
在20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纷纷在商户安装POS机,客户消费时,通过在商户刷卡实现与商业银行对接,商业银行完成客户与商户间账务的划转结算。
此阶段,客户如果需要刷卡结算,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商户安装POS机;2、客户在POS机所属银行开立银行账户。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还有较大难度,此阶段是刷卡结算的规模还很小。
从客户服务角度看,该阶段实现了非现金支付问题。
第二阶段:银联结算
在上世纪90年代,在商户有一个比较热闹的场面是,在商户各商业银行都安装POS机,客户刷卡时,收银员在一堆POS机中寻找客户开户行POS。为了便捷客户刷卡结算,以及避免安装太多POS机的浪费,2002年3月,成立了中国银联,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商业银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保证银行卡跨行、跨地区和跨境的使用。
银联提供的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使得客户在任何有POS机的场所都可以进行刷卡消费,极大的提高了客户服务水平,银联清算背后的收单行、付款行、客户与商户间的清算等都与客户无关,也无需了解。银联模式仍属于线下收单模式。
从客户服务的角度看,此阶段实现了由有开户行POS到有POS的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客户服务能力。
第三阶段:第三方支付结算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04年诞生了支付宝,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业务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第三方支付担起了线上支付的重担,并从线上收单延伸到线下收单。第三方支付有两种模式。
(1)通道型支付结算
此类模式与银联的模式类似,各第三方支付公司承担商户与商业银行的通道,在商户的支付阶段,由第三方支付负责跳转到商业银行的支付界面,完成支付通道的职责,第三方支付承担了银联的职责。
在线下,第三方支付在商业银行不覆盖的地方安装POS机,从而获得了部分线下收单业务。
从客户服务角度:实现了由线下支付向线上支付的转变,并扩展了线下支付范围。
(2)账户型支付结算
为了提高客户服务对接能力,支付宝类的第三方支付支持账户支付。此时第三方支付负责和商业银行对接,客户通过充值和提现实现资金在银行账户和第三方支付账户间的资金划转,而商户和客户的支付结算由第三方支付来完成。
在线上,第三方支付像第一阶段的银行一样,在第三方支付的系统内直接完成客户与商户间的支付结算,客户和商户都无需关系自己在哪个行开户;
在线下,支付宝和微信,还实现了扫码电子枪、扫二维码支付等技术突破。有了扫码电子枪可以不依赖于网络进行支付;有了网络,可以随时实现支付。支付宝和微信的扫码支付使得在任何第三方都可以进行支付,如菜市场扫二维码支付随处可见。
此时的第三方支付不仅动了银联的奶酪,而且截留了银行的资金,客户停留在第三方支付的资金,就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损失,同时商业银行也损失了支付业务。
从客户服务的角度:客户支付结算的约束大幅下降,几乎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支付。
Apple Pay与第三方支付银行的刷卡支付以及银联虽然在近场支付(NFC)支付手段上出现了较大的创新,但是在客户体验方面并没有让客户获得足够便捷的感知。而第三方支付的线上、线下支付方面,因其足够的便捷性,使这种产品创新直接就影响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占比。在这种市场被抢占的大环境下,银行不能眼睁睁地看到其通知领域被第三方支付平台一点一滴地蚕食掉,其想要重新占领市场。Apple Pay是商业银行和银联的一次抗争。
2016年2月18日在银联和商业银行的欢迎下,Apple Pay高调进入中国,Apple Pay宣称只需要有进场支付设备,就可以建立手机与银联支付系统的联接,苹果只提供接口,客户无需在苹果开户,苹果也不留存客户信息。显然,Apple Pay是不会影响银联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一种支付创新。此模式与没有账户的第三方支付类似。
银联、商业银行与Apple Pay、Samsung Pay等的合作,其本质就是想通过此类尝试去攻击第三方支付。但由于各类Pay的应用场景需要NFC的支持,而NFC支付仍面临着消费者支付习惯、支付场景、智能终端等方面的难题,短期内仍难有作为。
银行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压制
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既然在同一领域发展,其战争也是必然的,而且无论如何,第三方支付及第三方支付的客户都要在商业银行开户,商业银行的主动权还是很明显的,银行压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比如:
——快捷支付限额
2014年,四大行抱团下调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的集体事件,被业内看做银行向第三方支付正式宣战的第一枪。而对于此次作出快捷支付额度调整原因,银行方面早已抱团统一口径,主要是为了客户的资金安全。理由很充分,事实上第三方支付会比商业银行风险大这个论点是否成立是个问题,显然目前并没有研究资料显示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更大。
从客户服务角度:客户利用手机支付的便捷性大幅度下降。
——自助注销快捷支付
5月30日,工行在手机APP上用自助查询银行卡绑定了哪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并可自助注销不想继续使用的快捷支付。此举的理由当然还是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但其目的显然是针对第三方支付的围剿。
总结
conclusion
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极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互联网金融最成功的模式,其为客户带来的便捷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时,随着互联网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很多身份识别手续都将被简化,为客户提供越来越优质的使用体验。例如最近国际航空电讯集团(SITA)推出了名为Smart Path的技术服务,借助这一全新技术,旅客只需刷脸,接受生物识别检查即可进出机场并登机。一旦经过验证,旅客无须再次出示登机牌、护照或旅行证件。虽然2015年底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此并没有放开,但相信放开是迟早的事。如果商业银行不在创新发展方面多做文章,而还是采取这种抵制和打压的方式对待第三方支付,那么,第一,有理由相信其不会成功,因为第三方支付都是在做便捷客户服务的创新,而商业银行的动作则是限制支付的场景;第二,如果商业银行屡出限制,是否会有垄断之嫌。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扫码支付,极大地拓宽了我国消费支付的范围,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尤其是在一些落后、不发达地区,传统金融机构建立网点成本较高的地区。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第三方支付却因其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特性而将普惠金融传播到这些传统金融的荒漠区。
第三方支付在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扫码让支付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支付,实现了手机上的支付,实现了线上的支付。这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创新,是时代的潮流。希望各方不要再障碍重重,逆水行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