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正式公布了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续展工作的相关情况,包括支付宝、拉卡拉等在内的27家机构牌照续展有效期五年,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2日。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在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因部分支付机构存在业务严重违规、业务停滞萎缩或主动申请终止业务类型等情形,本次续展缩减了这些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新发牌照暂停,续展难度加大,成为监管部门重新清理、规范支付市场的手段;另一方面,在严苛监管下通过层层审核,通过生死大限的支付企业,正面临新的市场机遇。
支付五年 监管下支付市场渐成熟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次年,央行正式颁发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发放了首批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由此,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法律地位由此得到国家机构的正式认可,并开始在央行的监管体系下发展。2016年,正值央行发牌五周年,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有效期满。在第一个五年中,央行的牌照发放从大批量发放到严格准入,再到暂停受理并加大监管力度。在第三支付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央行对获牌机构的监管引导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监管渐趋严格,已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成为了一些申牌未果企业的追逐对象,试图通过兼并收购实现曲线拿牌。2012年10月,京东商城完成对网银在线公司的完全收购;2014年底,万达与快钱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万达获得快钱控股权;2016年年初,第三方支付企业捷付睿通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变更为小米CEO雷军,小米通过股权变更持股65%;乐视网在去年公告中也表示公司正在积极运作通过资本的方式快速实现公司自主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从而进一步实现乐视生态的闭环;而近日,传闻唯品会将收购浙江贝付科技有限公司。
从2011年央行发放支付牌照以来,共有27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支付牌照,涉及银行卡收单、预付费、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等业务类型,第三方支付牌照炙手可热的同时,支付市场却仍有一些尚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支付规模的增长和业务服务的创新,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事件也多次出现。
随着各类风险事件的涌现,监管力度也再次加强。此前央行曾下发文件,收集无牌支付机构非法从事支付业务的线索函件,近期又发布《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并向支付机构下发《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
根据《办法》,支付机构将被分为5类11级,分类评级指标包括监管指标和自律管理指标,监管指标包括客户备付金管理、合规与风险防控、客户权益保护、系统安全性、反洗钱措施、持续发展能力6项。若支付机构发生重大不良变化或出现异常,且足以导致机构分类评级调整的,或连续多次D类或E类相关情形的,央行及其分支机构随时向下调整其分类评级结果并采取相应措施,直至注销第三方支付牌照。
监管趋严将重构和优化现有的第三方支付格局,为合法合规、风控稳定和坚持创新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调整过半 量体裁衣业务有别
在此次《27家非银行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决定》中,记者注意到,27家机构里,15家机构都拥有一定范围的业务调整,除去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业务有所增加外,其余机构均有一定的删减;而其中,维持着原有的许可业务类型和范围的机构也仅12家。以首批27家机构为例,在逐渐趋严的监管之下,未来批次的牌照续展工作,也将从机构自身的规范经营入手,对第三方支付业务进行相应地增减。
拉卡拉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拉卡拉将会继续坚守普惠价值,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金融服务。据公开数据显示,拉卡拉近年来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及线下收单市场,交易规模均列前三。其中在2015年银行卡收单业务年交易总量超过9000亿元,较前一年增长300%。目前,拉卡拉平台拥有超过1亿个人用户和270万企业用户,覆盖线上和线下、硬件和软件多个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业务方向的调整,银联商务在此次续展工作中添加了移动电话支付许可。这也意味着线下支付机构正逐步运用更加多元的渠道,完善自身的支付体系。相信在 下一个五年里,随着新发牌照的暂停,已获牌照的各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将不断对自身业务作出新的尝试,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地想象空间。从目前各家机构的运营 状况来看,以支付业务为基础,发力其他金融业务的现象更为普遍。许多机构在第三方支付牌照之外,也同时握有信贷、征信、保理、基金等多项金融牌照,使各家金融机构的竞争愈显激烈。
文章评论